2012年2月6日

台南鹽水蜂炮由來

台南鹽水蜂炮由來

根據台南縣國學會「鹽水鎮沿革」記載,清嘉慶君遊台灣時,正逢元宵佳節,鎮民燃放爆竹迎駕禮俗延續至今,發展成鹽水慶元宵放蜂炮的慶祝活動;但較被接受和流傳的說法是在清光緒年間,鹽水地區流行瘟疫,當時醫藥不發達,藥石罔效。致人畜傷亡慘重,引起鎮民極度恐慌。幾番求助無門後,鎮民轉而祈求關帝廟,即武廟所供奉的關聖帝君指點迷津,以保境平安。關聖帝君大顯神威,指示在元宵夜命「周倉爺」為先鋒開路繞境大街小巷,帝君殿後護隊,眾信徒隨神轎沿路燃放爆竹,震嚇驅逐瘟神,直到次日天明。

鎮民相信,是關帝爺庇佑顯靈,猖獗的瘟疫才從此匿跡,小鎮才恢復往日的生氣。為感激神明德澤,遂於每年元宵燃放爆竹、煙火,兼具嚇阻瘟神再襲和感懷關帝爺救疾雙重意義。

「北天燈,南蜂炮」是台灣元宵節最有名的兩大民俗活動。「北天燈」指的是台北縣平溪鄉的放天燈,「南蜂炮」則是台南縣鹽水鎮武廟的放蜂炮。  

相傳蜂炮活動的由來,是因清光緒11年(1885)夏天,鹽水鎮上因河港淤積,環境衛生嚴重惡化,導致瘟疫流行,造成上千名鎮民死亡,民眾求助無門,於是在農曆正月13日關帝君誕辰之日,恭請關帝爺繞境出巡,沿途並引燃大量煙火炮竹,一直延續三天,直到元宵夜,欲藉以驅逐瘟疫的橫行。果然,肆虐了二十餘年的瘟疫竟因而消失,此後,這種大放鞭炮的活動就每年舉行,並逐漸演變成今日所見的蜂炮盛會。

武廟創建於清康熙7年(1668),主祀關公,放蜂炮活動依例在農曆正月14日上午8時由武廟啟炮展開,元宵節當天正午12點,各角頭廟宇的神轎齊集武廟報到、編號,下午1點整出發,由關帝爺神轎領路,出巡鎮郊十個里,沿途接受庄民的焚香膜拜,約5點返回武廟。轎伕略事休息後,開始進行「全副武裝」,他們頭戴安全帽,身著粗布衣服,戴手套、口罩,耳塞棉花,準備接受蜂炮的洗禮。

傍晚六點一到,關帝爺領著各神轎再度出巡,各神轎依編號排列順序,由全副武裝的轎夫抬著在鹽水鎮的街道中巡遶。每當神轎經過備有炮城的商家時,必須先三進三退踏著傳統的舞步,向商家謝禮,然後由商家主人撕下罩在炮城上寫著「慶祝文衡聖君千秋」的紅紙,點燃炮城下方的引頭;一時之間,火光沖天,燦爛繽紛。神轎在炮城前方不停晃動,接受蜂炮的衝擊洗禮,稱為「犁轎」,代表關帝爺已欣然接受信徒們的奉獻,民眾則躲在神轎後方,一起接受蜂炮的威力,整個活動驚險刺激,直到隔日凌晨五點止。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